寇彧 -九游会体育官网登录

九游会体育官网登录-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游戏 |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

寇彧教授

电话:010-58805184

e-mail:kouyu455@163.com

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亲社会行为发展与亲社会行为培养;青少年价值观与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影响源发展;社会公平公正与社会行为;健康社会公德促进与青少年健康品德培养。实验室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prosocial_lab)


个人履历

学习经历:

1981-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5-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6-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近五年)


经济不平等影响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的机制:基于社会互动的多角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儿童青少年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与促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

社会治理中的亲社会行为传递与亲社会心态培育,贵阳孔学堂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态研究院课题,主持。

青少年的幸福倾向:成因及后果,积极心理学研究基金,主持。

北京市初中生社会态度调查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项目,主持。

亲社会行为的传递:边界条件及心理机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主持。

学生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与方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主持。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wu, j.*, guo, z., gao, x., & kou, y*. (2020). the relations between early-life stress and risk, time, and prosocial preferences in adulthood: a meta-analytic review.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41(6), 557–572.

wu, j., yuan, m., & kou, y*. (2020). disadvantaged early-life experience negatively predicts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oles of honesty-humility and dispositional trust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2, 109608.

li, w., wu, j., & kou, y*. (2020). system justification enhances life satisfaction of high-and low-status people in chi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1(5), 588–596.

li, w., yang, y., wu, j., & kou, y*. (2020). testing the status-legitimacy hypothesis in china: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divergently predict system justific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6(7), 1044–1058.

yang, y., guo, z., wu, j., & kou, y*. (2020). self-compassion relates to reduced unethical behavior through lower moral disengagement. mindfulness, 11(6), 1424–1432.

fu, x., padilla-walker, l. m., nielson, m. g., yuan, m., & kou, y*. (2020). the effect of target’s power on prosocial behavior: a cross-cultural study.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80/00223980.2020.1845591

wu, j.*, balliet, d., kou, y. *, & van lange, p. a. m. (2019). gossip in the dictator and ultimatum games: its immediate and downstream consequences for cooper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651.

yang, y., guo, z., kou, y. *, & liu, b. (2019). linking self-compass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relatedness and trust.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2(6), 2035–2049.

yang, y., li, w., sheldon, k. m., & kou, y*. (2019).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higher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re less prosocial and less happy: a value-environment fi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4(3), 325–332.

fu, x., liu, x., yang, y., zhang, m., & kou, y*. (2018). the role of relative intrinsic aspiration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s. youth & society, 50(1), 75–92.

wang, j., wang, l., & kou, y*. (2018). the different roles of relative ingroup prototypicality in the outgroup attitudes of majority and minority group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1(2), 319–335.

yang, y., zhao, h., aidi, m., & kou, y*. (2018). three good deeds and three blessings: the kindness and gratitude interventions on chinese prisoners. criminal behaviour and mental health, 28(5), 433–441.

yuan, m., wu, j.*, & kou, y*. (2018). donors’ social class and their prosocial reputation: perceived authentic motivation as an underlying mechanism. social psychology. 49(4), 205–218.

yang, y., li, p., fu, x., & kou, y*. (2017).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rol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8(6), 1747–1762.

yang, y., li, p., & kou, y*. (2017).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adolescents.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0(4), 881–897.

zhang, l., kou, y.*, zhao, y., & fu, x. (2016). group boundary permeability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a dependency meta-stereotype on help-seeking behavi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1(4), 243–251.

yang, y., zhang, m., & kou, y*. (2016). self-compass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hop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8, 91–95.

bai, b. y., liu, x. x., & kou, y*. (2016). belief in a just world lowers bribery intentio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1), 66–75.

cai, w., huang, x., wu, s., & kou, y*. (2015). dishonest behavior is not affected by an image of watching eye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6(2), 110–116.

wang, j., fu, x., zhang, l., & kou, y*. (2015). the impacts of moral evaluations and descriptive norms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tolerance of transgression.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9(2), 86–96.

fu, x., kou, y.*, & yang, y. (2015). materialistic value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effects of parental rejection and self-esteem.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4(1), 43–57.

bai, b. y., liu, x. x., & kou, y*. (2014). belief in a just world lowers perceived intention of corrup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punishment. plos one, 9(5), e97075.

xu, h., kou, y., & zhong, n. (2012). the effect of empathy on cooperation, forgiveness, and “returning good for evil”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41(5), 105–115.

jiang,j.,kou, y., et al., (2011).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candals: when does moral character make a difference?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3), 207–1216.

唐久晴,姚小喃,寇彧*. (2021). 5-6岁幼儿对四种基本情绪相关词汇的理解与运用,学前教育研究, 314, 30–41

林之萱,杨莹.寇彧*.(2020).老年人的元刻板印象及其对社会互动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 36(6),686–693.

郭震, 赵宇迪,姚小喃,寇彧*. (2020). 生活目标对青少年不道德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 青年研究, (6), 34–42.

苑明亮, 李文岐, 寇彧*. (2019). 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机制与相关因素的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37–46.

李文岐, 张梦圆, 寇彧*. (2018). 个体的政治倾向及其变化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6(3), 549–559.

郭震, 杨莹, 张梦圆, 寇彧*. (2018).幸福倾向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发展. 青年研究(6),1–12.

李沛沛, 黄程, 寇彧*. (2017). 社会排斥与个体助人意愿:归属感需求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4), 597–602.

杨莹, 寇彧*. (2017). 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2), 163–171.

时嘉惠, 张梦圆, 杨莹, 冯姬, 寇彧*. (2016). 初中生偶像崇拜及其与生活目标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32(6), 666–674.

苑明亮, 张梦圆, 寇彧*. (2016). 亲社会名声与亲社会行为. 心理科学进展, 24(10), 1655–1662.

艾迪玛, 杨莹, 傅鑫媛, 寇彧*. (2016).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影响:相对外在生活目标的中介作用. 青年研究, (5), 57–66.

寇彧, 陆智远. (2016).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心理学方法. 人民教育(6), 36–39.

杨莹, 张梦圆, 寇彧*. (2016).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的编制与维度的再验证.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8, 135–150.

寇彧*, 傅鑫媛, 苑明亮, 时嘉惠, 白呈希. (2016). 基于学生需求和学习规律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与实验,(1), 87–90.

张梦圆, 苑明亮, 寇彧*. (2016). 论西方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道德基础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50–59.

蔡頠, 吴嵩, 寇彧*. (2016). 权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相关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4(1), 120–131.

傅鑫媛, 方秀英, 寇彧*. (2016). 自我控制可以抵御不良示范性规范对初中生环保行为的影响吗?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1), 106–113.

傅鑫媛, 陆智远, 寇彧*. (2015). 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 心理学报, 47(08), 1058–1066.

寇彧. (2015). 如何有效应对校园欺负行为? 人民教育(12), 43–45.

杨晶, 余俊宣, 寇彧*, 傅鑫媛. (2015). 干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2), 239–245.

杨莹, 寇彧*. (2015). 亲社会互动中的幸福感:自主性的作用. 心理科学进展, 23(07), 1226–1235.

余俊宣, 寇彧*. (2015). 自私行为的传递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23(6), 1061–1069.

张兰鸽, 王磊, 张应兰, 寇彧*. (2015). 自主定向与依赖定向的群际帮助在动机与后果上的差异. 心理科学进展, 23(9), 1658–1667.

张梦圆, 杨莹, 寇彧*. (2015). 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青年研究, (4), 10–18.

白宝玉, 余俊宣, 寇彧*. (2014). 儿童青少年对腐败的认知及其发展. 教育研究与实验, (2), 85–89.

傅鑫媛, 文佳佳, 寇彧*. (2014). 大城市职场未婚女性的安全感对其择偶中物质倾向的影响. 心理科学, 37(4), 950–956.

姬旺华, 张兰鸽, 寇彧*. (2014). 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助人意愿的影响:责任归因和帮助代价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5), 496–503.

李琬予, 寇彧*, 李贞. (2014). 城市中年子女赡养的孝道行为标准与观念. 社会学研究, 29(3), 216–240.

黄殷, 寇彧*. (2013). 群体独特性对群际偏差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1(4), 732–739.

傅鑫媛, 罗晓奕, 麦莉, 寇彧*. (2012). 中小学生同伴冲突解决技能的培养. 中国教师,(14), 51–55.

洪慧芳, 寇彧*, 伍俊辉. (2012). 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公平决策: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5), 487–494.

黄慧, 张兰鸽, 白宝玉, 寇彧*. (2012). 中小学生发展观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教师, (16), 5–9.

黄玉, 郭羽熙, 伍俊辉, 王锦, 寇彧*. (2012). 中小学情绪胜任力干预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教师, (18), 51–55.

寇彧*, 傅鑫媛, 黄殷, 黄玉, 王锦, 张兰鸽, 张庆鹏, 冯姬. (2012). 北京市三类儿童青少年对行贿的认知发展. 北京社会科学, (06), 72–80.

寇彧*, 田启瑞, 唐顺艳. (2012). 社会比较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及其培养. 教育研究与实验, (1), 89–93.

黎洁, 张庆鹏, 寇彧*. (2012).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教师, (12), 9–14.

杨晶, 黄殷, 余俊宣, 寇彧*. (2012). 通过同伴关系的改善来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中国教师, (20), 42–47.

张庆鹏, 寇彧*. (2012). 自我增强取向下的亲社会行为:基于能动性和社交性的行为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51–57.

张庆鹏, 刘静丽, 黄慧, 黎洁, 寇彧*. (2012). 冲突情境中青少年的亲社会意图:预期重要他人观点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4), 368–375.

李琬予, 寇彧*. (2011). 孝道信念的形成与发展:不同文化下亲子互动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19(7), 1069–1075.

张庆鹏, 寇彧*. (2011).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 社会学研究, 26(4), 105–121.

何莞婷, 寇彧*. (2010). 西方婚姻沟通研究进展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8(11), 1808–1813.

张兰鸽, 张莉, 寇彧*, 田启瑞. (2011). 中学生完美主义特点及其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4), 365–373

寇彧*, 张兰鸽, 张莉, 何莞婷. (2010). 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4), 423–430.

徐薇, 寇彧*. (2010).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18(5), 725–733.

赵敏, 寇彧*, 于媛芳. (2010). 当代大学生宽恕观的访谈研究. 青年研究, (5), 31–44.

马来祥, 寇彧*. (2009). 成败等因素对小学生游戏中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5(4), 37–42.

洪慧芳, 寇彧*. (2008). 用典型相关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113–118.

寇彧*, 张庆鹏, 付艳. (2008). 原型理论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 137–143.

吴宝沛, 寇彧*. (2008). 西方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 (6), 987–992.

张庆鹏, 寇彧*. (2008).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的验证. 社会学研究, (4), 182–202.

寇彧*, 洪慧芳, 谭晨, 李磊. (2007). 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112–117.

寇彧*, 付艳, 张庆鹏. (2007).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社会学研究, (3), 154–173.

寇彧*, 陈宝国. (2007). “普通心理学”教学新探索. 高等理科教育, (1), 92–95.

寇彧*. (2007). 青少年主体性道德教育与创造性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35–40.

马艳, 寇彧*. (2007). 用sip合成分数研究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心理科学, (2), 447–449.

马艳, 寇彧*. (2007). 亲社会与攻击性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1–8.

寇彧*, 倪霞玲, 徐华女, 马会萍. (2006). 小学中高年级儿童情绪理解力的特点研究. 心理科学, (4), 976–979.

寇彧*, 徐华女, 倪霞玲, 唐玲玲, 马来祥. (2006). 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情绪胜任力的干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94–99.

寇彧*, 张庆鹏. (2006).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 社会学研究, (5), 169–187.

赵章留, 寇彧*. (2006).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117–121.

寇彧*, 徐华女. (2005). 论道德伪善——对人性的一种剖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56–61.

寇彧*, 谭晨, 马艳. (2005). 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及研究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 59–65.

寇彧*. (2005). 如何评价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 教育科学, (1), 41–43.

寇彧*, 徐华女. (2005).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 心理学探新, (3), 73–77.

王磊, 谭晨, 寇彧*. (2005). 同伴冲突解决的干预训练对小学儿童合作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83–88.

寇彧, 赵章留. (2004). 小学4~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 心理学探新, (2), 48–52.

寇彧*, 唐玲玲. (2004).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44–49.

寇彧*, 马艳, 谭晨. (2004). 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亲社会推理以及它们的相关模式. 心理科学, (2), 329–332.

寇彧*, 马艳. (2004). 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 388–393.

寇彧*, 付马, 马艳. (2004).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43–48.

寇彧*, 王磊. (2003).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86–91.

寇彧*. (2002).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探新, (1), 55–60.

寇彧*, 辛涛. (2001). 北京市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教育科学研究, (10), 17–22.

寇彧*. (2001). 论个体价值取向发展与其道德权威影响源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28–33.

寇彧*. (1998).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与其道德观念影响源的关系. 心理科学, (3), 268–269.


出版图书:

《自信力:成为最好的自己》(第3版),寇彧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1月。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与方法》,寇彧、张庆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寇彧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1月。

《青少年心理学》(第11版),寇彧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7月。

《危机中的青少年》,寇彧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4月。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6版),william damon, richard m. lerner总主编. 寇彧等译第三册第十六章“人际环境中的青少年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名家谈“心”—— 12位心理学家为你讲述生活中的心理学》,寇彧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理解孩子的成长》,寇彧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9月。

《社会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寇彧译第11和12章)。

《长大》,寇彧、王磊、马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

《心理学同步练习册》,张厚粲、许燕、寇彧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心理学》,张厚粲、许燕、寇彧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新世纪版国际心理学手册》,寇彧译,社会背景中的行为,载55-74;社交过程与人类行为:社会心理学,载427-46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寇彧、张文新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教学工作

本科生: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研究生:社会心理学、儿童青少年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干预


社会工作

现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委会主任;

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理事

曾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


担任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审稿人


其他

荣誉奖励:

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社会心理学》,2016年

第四届朱智贤心理学奖,2010年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届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2008年

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本科教学优秀奖,2006年


培训交流:
1994.4-1995.8 访问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
2000.6 香港中文大学参加“新世纪的价值教育与公民教育国际研讨会”
2000.12 台北中央研究院参加“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研讨会”
2002.1-2002.5 访问美国北卡来罗纳州立大学
2004.8北京参加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2004.10台北中央研究院参加“第七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研讨会”
2008.7-2008.8 德国柏林参加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浏览次数: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