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luma寒假交流项目】个人交流总结(李政儒) |
发布时间:2024-04-03 作者: 浏览量: 【】 |
在过去的寒假中,我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团组前往芬兰访学,在赫尔辛基大学和图尔库大学参观学习,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切身感受到了芬兰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产生了非常多感慨,进而也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些思考。 提到芬兰,我会首先想到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极光”,第二个是“教育”。此趟芬兰之行虽然没能亲眼见到极光,但在图尔库的天文馆中观看了极光的纪录片,体验了芬兰无处不在的教育,不仅于此,整趟游学的旅程都充满了教育的魅力。在心理学和stem的课程中,我们聆听了芬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科研内容;在诸多实践体验和参观活动中,我们置身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氛围里,更是感受到了整个芬兰教育环境的包容性和人本观念。 芬兰的教育一直以其平等、尊重、普惠等特征闻名遐迩,作为世界第一的教育体系,芬兰教育总是令人向往。此前,我也在一些纪录片和新闻报道中了解过一些芬兰教育,对其中描绘的基础教育所打动,很想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教育。不过人生不能倒流,虽然亲身接受芬兰基础教育是没机会了,但好在还有机会去亲眼看一看和听一听。抱着这样的愿望,我踏上了芬兰的游学之旅。 这是一段非常充实和动人的旅程,在为期十天的游学历程里,我们与芬兰的大学教授、学生、中小学老师等教育相关的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芬兰优秀的教育实践,让我产生了非常多的感触。芬兰的教育目标并不是一味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将教育视为一个“成人”的过程。因此,芬兰的教师和全社会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和平等的教育环境中发展和成长,同时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学生们拥有极大的自由和自主性,他们并不以学习成绩和升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或成功准则,在他们的视野中,有更为广阔的人生道路,升学当然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他们可以选择继续读高中、读大学、申请硕士、博士项目等,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也并不是社会唯一认可的人生发展路径。在课程体系中,学生们可以在非常广泛的课程类型中选择几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喜欢烹饪的学生就可以去选择烹饪课,也可以在毕业后去读烹饪学校,像这种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芬兰并不是少数,职业学校也是一条社会广泛认可的发展路径,如果学生对某一门技能非常感兴趣,想要从事这一行业,家庭和学校都会很支持学生去职业学校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行业工作者。就这样,不需要很多政策的引导,芬兰的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分流”,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有着很高的尊重,学生们并不会有“当电工会被人瞧不起”的想法和担忧,他们喜欢做什么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 尽管芬兰教育并不将升学作为唯一的目标,但在芬兰全社会有着很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定义和理解更加广泛和宏观。在学校之外,学习也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们可以来到gadolin化学实验室,用生活里常见的饮料和调味料亲自动手完成化学实验,可以在科技馆令人眼花缭乱的项目中玩得不亦乐乎,可以去天文馆看遥远又神秘的宇宙纪录片、去植物园摸一摸来自不同气候的叶片……不管你是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你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教育,也可以重返校园攻读更高的学位。听说不少社区会去询问退休的老人是否愿意读一个ph.d.,并为他们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很多老人都欣然接受,在退休之后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就像这里的一位老师所说的,在芬兰,几乎没有人不爱学习。 在这段游学过程中,我们聆听了多场有关心理学、教育学和stem学科的讲座,也走进了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和植物园,体验了它们是如何应用于寓教于乐的学习中的。最令我感动的一次经历是参观当地中小学,我们去旁听了一堂英语课,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学生在课堂中有很高的自主性,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如果他们需要去洗手间,他们可以直接走出去而不需要向老师请示,因为这避免了打乱老师的教学节奏;如果他们并不想参与课堂活动,老师会积极地引导,提供更合适的帮助,不论如何老师绝对不会批评、甚至体罚学生,因为这对学生发展和师生关系都是弊大于利的。在走廊上,学生们可以自由使用学习区域,可以喝着饮料、戴着耳机、用着电脑上自习;听老师说,在小学当中,孩子们在选择学习空间方面非常地自由,如果他们认为自己趴着学习更舒服,那么他们就可以趴在地上,如果想他们坐在楼梯上看书,那么他们也可以去,在教师们眼中,方式和形式并不重要,学生能够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是更为重要的目的。 不仅仅是学生,芬兰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有着极高的自由度。教师们无需上交每节课的教案,无需应对各种教师技能比赛,也无需与家长频繁联系,没有校长和主任会进入班级听课,他们只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和学生喜欢的方式上好他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帮助。学校相信老师会上好每一节课,老师相信学生会完成学习任务,家长也相信这所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质的教育,这就是芬兰的“信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学生的自主性被很大程度地激发,他们从很小就学会为自己负责,在中学阶段学校就会让他们去实习、创业,学生们提前体验了工作的感受,并且当中有一些学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芬兰的每所学校都有多名特殊教育老师,芬兰的特殊教育和中国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在中国,特殊教育更多地是指对听力、视力等方面有障碍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帮助的老师,这些学生会被集中到特殊教育学校中统一接受特殊教育。而在芬兰,特殊教育的范围会更加广泛,除了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困难,还包括任何学生实际遇到的困难,比如移民到芬兰的学生不会说芬兰语,那么特殊教育老师会帮助他补习芬兰语,为他制定特殊的学习计划等等,教师和社会都会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努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愿望成真之余,我对芬兰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想法。芬兰教育的美好固然存在,但在其背后有着芬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在感受到优秀的教育实践的同时,我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前只在纪录片中了解过一点芬兰教育,只看到他们的教育美好的一面,会和自己儿时接受的教育进行对比,进而关注到当前我国教育的一些不足之处。但在真正接触了芬兰的教育工作者后,我才认识到了在教育现状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人口、社会、资源、文化、财政等因素的影响。芬兰人口较少,因此对每个个体的关注能够做到更加细致入微,每个学生能接触到的资源更多,在十余人的小班制教学中,教师能够给每一个学生更多的关注。而中国是人口大国,在开展教育教学上面临着更多的局限性,我们当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普及,已经是无数人多年努力的成果了。在看到不足的同时,我也认识到具体国情的实际情况。当前我们的确还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间,可以精益求精,但也不能一味模仿国外优秀教育模式,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探索适合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道路。在人口规模的限制下,我们能够达成今日的成就,已是非常伟大的进步。面对教育资源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有宏大教育理想、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新时代教师队伍,进一步重视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 回国几星期,其实很多当时的感受已经淡化了。虽然在芬兰时很羡慕他们不唯成绩论,但回来之后还是要努力提高绩点,追求更高的学位。但我想也有一些东西在悄悄发生变化。我看到了教育的可能性:宏观环境的差异已现实存在,我们很难一朝一夕去改变当下的教育结构,但作为一个个的个体,我们仍然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很难量化的,同时也是不可估量的,或许我未来也会成为一名教师,到那时希望我仍然记得这次经历带给我的财富,怀着理想和关怀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给予我力所能及的支持。在此之外,我发现自己的状态更加松弛了,在芬兰的某一刻我才恍然察觉到,自己其实有很多试错的成本,我现在所站立的地方,是我过往从无数条道路中选择走上的一条路,而在我的面前,又是无数的分岔路,这些路并不意味着我必须要小心谨慎地走对每一步,而是代表了无数的可能性。过去已经无法更改,而未来还有更加广阔的人生。
|
|